
前阵子,宜都中光社区举办了庆祝388厂建厂60周年活动,数百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前员工齐聚一堂,重聚曾经度过青春的地方,不仅为老厂庆生,也见证了老厂的涅槃与“重生”。
388厂的前身是国营中南光学器材厂,曾以生产水下潜望镜为己任。如今已成为宜昌市文化旅游新地标。今年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年为集体经济创收50万元。
▲伊都工业用地。图片由宜都媒体中心提供。
漫步其中,你会发现由厂房、员工宿舍、卫生间、公共食堂改造成的三层文化展厅,让你感受那个时代。他低声告诉她他的秘密和他伟大的故事。
388工厂的更新之路并非孤例。它生动地描绘了宜昌市山林间的许多三线建筑工业遗产地随着时间的推移“破茧成蝶”。
01
回望:时代的选择与宜昌的使命
这个时代可以追溯到1964年,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党中央作出重要战略推进。目标是在中西部13个省区开展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备战为指导思想。这就是“三线构造”。
为什么宜昌会成为这个史诗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宜昌地处长江中上游交界处,是战略要道”“西南三线地区。”中国三峡大学三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冯明说,“更重要的是,它的山地地形符合‘落后、分散、隐蔽’的要求。”高山峻岭作为天然屏障,赋予了城市特殊的历史使命。
当号角吹响,成千上万的建设者从世界各地涌向宜昌,深入远安、宜都、夷陵等地的大山里,在荒凉的土地上奠基。机器的轰鸣声打破了山谷的寂静,工厂、科研院所、铁路桥梁拔地而起,宜昌成为长江中上游水电、交通海事、兵器制造、航天航空、纺织交通等工业中心。据统计,1965年至1978年,全国企业总数宜昌市工业产值翻了一番。1970年,工业产值突破亿元大关。
这一建设过程不仅重塑了宜昌的工业面貌,也留下了深刻的精神印记。凤鸣说:“三线建筑企业的涌现,带来了技术、资金、人才的涌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依然流淌在宜昌的血液里。”
02
更新:多元探索与遗产“重生”
随着历史的车轮进入新世纪,许多三级工厂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正在慢慢沉寂。然而,这些承载着集体记忆的建筑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并通过创新探索为自己开创了各种“第二生命”。
原小澳河畔809工厂改造成“809微度假小镇”,完成转型从军事工业基地到休闲胜地。在这里,工业记忆与自然美学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灵感源自宿舍楼的前客房、餐厅改造成多功能厅、木材干燥室改造成纪念品展览空间……
▲809旅游微城。供图:通讯员 王毅
“我们特意留下了很多三线时代的‘古董’。”驻地管理员高艳华指着展厅内陈列的防毒面具、搪瓷罐、机械设备等说道。 “它们不仅仅是展览,更是情感的传递者。我们希望通过这些触手可及的实物,让每个参观者与那段历史建立起对话的纽带。”这种对历史质感和创造性转变的尊重将一个沉睡的工厂场地转变为一个触觉和沉浸式的体验空间。
紧邻809的三峡白美艺术区古镇,选择了一条更加开拓的振兴之路。高大、开放的厂房因其独特的空间结构和历史感,被“改造”成了艺术家们偏爱的创意工作室。一座昔日的办公楼现已改造成一家特色酒店。昔日机器的轰鸣已被艺术的宁静和创作的热情所取代。
“这里的魅力在于冰冷的工业风和美丽的风景的结合。”艺术区总总监阙宗斌解释道。 “这种独特的气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和艺术家,并不断吸引艺术学生留下来、画画、交流。”
放眼宜昌市,三线建设带来“振兴”的工业遗产更进一步。
在恩安,曾经见证航天事业梦想的066基地遗址入选国家工业遗产地,“066基地历史博物馆”在这里落成揭牌。在西坝岛上,原宜昌造船厂遗址也正在进入新的篇章。作为长江旅游岛西坝的首个项目,该工业用地将被改造并与当地文化深度融合。计划打造九剧场剧场、长江地带等内容。计划于 2027 年 5 月开始试运行。
03
致远:连锁账户的未来
但让你的遗产“活着”只是第一步。如何保持“人气”已成为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虽然宜昌的工业遗产复兴走在全国同类城市的前列,但由于各个项目像镶满珍珠的盘子一样‘独立运行’,很难产生协同效应。”韩寒,武汉大学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长期关注城市振兴与发展工业遗产地化,坦白地说:
他认为,宜昌市要让三线工业遗产地“走红”,加强高水平设计,通过统一规划、衔接线路、文化探索,打造“三线工业遗产旅游走廊”是当务之急。 “当你把它们放在一起制作一条漂亮的项链时,它的价值和吸引力就会急剧增加。
韩总建议,建设走廊要重点抓“大”工程。格霍巴是一位“领导者”。这不仅是三线建设的收官之作,也是改革开放的开始。具有重要的文化和旅游价值。 “这个超级IP的激活,将成为整个走廊发展的强大引擎。”
除了宏观设计,对微观体验的钻研也同样重要。冯敏先生建议开发一个更具参与性的项目。 “例如e、让游客组装三线时代的产品模型,还原原厂特色菜品,推出‘三线食堂’预制菜单等等。”
当保护与创新并重、宏观与微观调整时,三线建筑星罗棋布的工业遗产地将不再是孤立的景点,而是成为一串串珠子,融入工业记忆与山水画卷交织的形象,也将为宜昌市建设世界著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注入新动力。
记者:朱浩英、杨一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