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工作人员向非洲国家嘉宾介绍中国科技创新项目。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何宇欣供图)
湖北省在肯尼亚、南非等国设立了6个中非创新合作中心分中心,挂牌2个中非青年创新创业示范基地,150多家机构加入中非技术转移合作网络。
湖北省与非洲国家共同攻关,支持中非联合研发项目78个,公布合作创新成果1083项。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 文军 陈曦
雷灿 姜胜来 内部通讯员 乔婉莹
11月20日上午,2025中国创新发展合作论坛在武汉—非洲开幕,签署中坦联合研究院等39项合作协议在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领域,23个“非洲智慧建设促进中心”创新服务平台授牌成立,并同期举办12场专题活动。会上,湖北日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湖北省与非洲在科技、经贸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不断深化。去年,湖北省与非洲贸易额突破500亿元,湖北省牵头的中非创新合作中心取得丰硕成果。今年1-7月,湖北省对非贸易额突破300亿元,比上年增长42.5%。
长江、尼罗河、刚果河这三大文明之河,因创新的力量而紧密相连。
“我们热忱欢迎世界各地的合作伙伴与江夏研究所合作。”
“1997年,我参加了第十七届医援助阿尔及利亚。作为重症监护科两年的麻醉师,我的工作就是保护患者的生命线。”在中非医药创新与医药行业国际合作分论坛上,荣获“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的湖北省江夏研究院院长张定宇的主旨演讲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签约的39个项目之一是湖北省江夏研究院与坦桑尼亚国家公共卫生研究院共建的中国-坦桑尼亚疾病预防研究中心。当天,公共卫生联合研究院正式揭牌。双方优先推动适合非洲疾病谱的关键医疗技术在非洲转化和应用。
“乌干达急需与中国合作生产疫苗、抗癌药物、生物仿制药和先进医疗设备,”乌干达共和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董事会主席 Medade Bitokereso 说。
“我们向60年来支援非洲的中国医疗队全体队员致以崇高敬意,并诚挚邀请全球合作伙伴加入江夏研究院。让我们共同守护所有生命,奔向人类健康共同体的星辰大海。”张定宇向会场的中非嘉宾表白。
签约项目涵盖科研、文化、教育、人力资源、产业等领域,将“中国智慧”与“非洲需求”紧密结合。湖北科技大学共签约10个项目,成为签约“大户”。该公司正与埃及爱资哈尔大学合作开发抗旱、促生多肽,有望借助科技的力量改善人类健康。证明非洲的粮食生产和安全。
开幕式结束后,埃及爱资哈尔大学副校长马哈茂德·塞迪克与湖北工业大学副校长何星阳紧紧握手。塞迪克表示,与中国大学的合作对促进埃及科研开发和产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医药、卫生、农业和制药等领域。
中非青年携手攻克医疗难题
从地震灾害到战地急救,从工伤事故到交通事故,截肢的保全一直是医学难题。传统的截肢保存是基于低温冷藏。保存时间超过6小时会发生大面积坏死。还依赖进口设备,操作复杂,成本高。
在第四届中非青年创新大赛决赛颁奖典礼上论坛开幕式举行的创业大赛中,武汉大学和赞比亚大学的项目“肢体再生——基于全民血液保存的断肢再植支持系统”荣获大奖。针对非洲的创伤急救问题,该项目创新研发了“分体式”主动生命支持系统,显着提高了再植手术的成功率。
团队负责人、血液科医生李新吉表示,看到因转运时间限制而失去再植机会的案例后,他决心攻克这一技术难题。经过反复测试,团队将多模块医疗设备集成,打造出集保存、灌注、维护、监测于一体的完整系统,将断肢再植从与时间赛跑转变为生命支持。
“肢体再生”系统打破打破传统静态冷却模式,打造“血管定位”生命保障系统-循环重建-生物防护“三合一”,即“体外生命保障装置”。智能灌注和充氧血液循环,使截肢从“冷保存”变为“主动保存”,将再植黄金时间从6小时延长至12小时以上。该项目正在湖南省等地区进行临床应用,未来将用于满足非洲严重创伤急救需求,该系统可将截肢保存时间延长至12小时以上,再植成功率预计可达90%。
从实验室联合攻关到技术落地推广,从产业园区项目落地到年轻人思想碰撞,长江、尼罗河、钴河孕育的文明基因平等互利合作中重新融合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