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大城市治理:从精细化管理到精准服务效能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央视连续8天30余次聚焦武汉。在旅游业持续繁荣的同时,也有消息引起关注。 这个国庆假期,一群群带着帐篷和睡袋的年轻人在公园、河边搭起了色彩缤纷的帐篷。面对突然涌入的露营者,武汉并没有拒绝禁令,而是加强了清洁和安保服务。东湖绿道沿线有专门指定的露营地。马鞍山森林公园的保洁人员变身“营长”,指导游客如何安全使用篝火。为帐篷里的客人准备应急手电筒是一个明智的决定。 这种灵活的管理和主动的服务赢得了网友的一致好评,也得益于武汉现代化大都市的最新创新理念和做法。 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六次到湖北省考察,三次到武汉进行全面的地方考察指导,赋予武汉“努力探索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新路子”的重要使命。考虑到应迎的指示,武汉市“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核心是推动城市治理模式从被动提供向主动预防转变,从经验判断向大数据分析转变,从粗放管理向精准服务转变,实现从“精细管理”到“精准服务”的效率提升。 临近“十四五”规划年底,时常会“发布”一些具有煽动性、挑衅性的大数据,但最能引起大数据和微观情感共鸣的,却是城市治理中那些实实在在、细小而深刻的方面。五年来,一系列的大都市现代化建设的新理念、新举措、新成就,让群众有获得感。 五年来,党员增多了,服务更方便了!这是许多当地居民的共同感受。 武汉经济开发区周口街道翔龙社区党委,将党建工作与党建融为一体,形成了规模化的党委工作机制。邀请辖区内单位负责人、地区物委会、房地产企业担任委员。部分地区党委,将强化地区党委对辖区单位的领导作用,鼓励辖区单位党员和当地居民党员组建志愿服务队,倍增地方治理和服务的力量。南湖大街一站式服务大厅武昌区环保局将数百项服务整合为一个“单一接待台”。此前,新生儿登记、医保等需要多个部门办理,现在可以在15分钟内一次性办理完毕。快乐食堂在桥口区荣东社区推出的互助模式中,外卖小哥免费送餐,让老年人吃上实惠的午餐。当地的外卖小哥辛达里奥已经从当地的“过客”转变为热情的“共建者”。截至目前,武汉已简化地方行动事项109项,取消21项认证事项,整合23个政务系统,打造“武汉微邻里”平台,让当地党员干部有更多时间深入群众家中,群众满意度整体提升。 “十四五”期间,武汉社区治理“起起落落”。党员数量增加,公共服务分散,社会力量增强包括在内,并对“额外”问题进行了合理化处理。在“正一负一”之间,社区治理效率显着提升。 五年来,武汉“诞生”了许多新的网红登记点。这是游客游玩的地方。看起来很有趣,居民们生活得很幸福。 武昌古镇历史悠久的智英铜街区计划于2024年开业,已有115年历史的“八公楼”经过整修,重新开业,成为武汉风格的八公地酒店。汉口历史文化区新增咸安寺、宝源里历史文化区。武汉在重建这些古城时,既要注重“修旧如旧”的“面子”,又要注重“修旧如新”的“更新”,从而最大限度地保留老街道、老建筑的历史特色,同时最大限度地改善当地居民的居住环境和环境。公共服务水平。 “十四五”期间,武汉超额完成规划目标,累计改造古社区1464个,惠及65万居民。加强16个历史街区保护,探索危旧建筑联合改造新模式,形成具有武汉特色的城市更新路径。后备军。 2024年8月,谭华林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首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推广。 今年9月30日,武昌湾1956公园正式开园。施工团队对武昌造船厂旧址大型机械基地等工业遗迹进行清洗、防锈防腐,并艺术性地融入景观之中,满足了市民环保旅游、休闲度假的多种需求。娱乐。气氛。 “十四五”期间,武汉围绕“连通点、填补空白、提升亮点”,持续推进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建设,规划实施生态河岸、连通绿道、升级节点等16项重大工程。三环以内,有连续的生态岸线82.89公里,滨水空间841.6万平方米。骑行和跑步爱好者可以探索城市的3条绿道,享受面朝大海的体验。这些变化是“生态、民生、生产一体化”理念的生动注脚,也正是“海岸带一体化、江河还民”所要实现的目标。 武汉正着力建设“湿地之城、鲜花之城”、“绿路之城”。 “十四五”期间,全国共关闭公园443个各类类型公园全面改造,全市公园总数达到1024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03平方米。全球最著名的湖滨绿道之一、长105公里将环绕城市,使城市绿道总长度达到2426公里,其中水滨绿道占总长度的60%以上。 美丽的武汉,城市湖泊、绿色环境、绿色生活,已成为宜居的绿色港口、充满活力的产业磁石和热门的旅游目的地。生态资源效益日益转化为绿色发展效益。 五年来,武汉的“空中列车”和“胡萝卜跑”无人驾驶出租车屡屡给国内外游客带来惊喜。在城市管理方面,武汉也有很多“高科技、无情的岗位”。 当夜晚降临时,脉冲激光束通过量子发射到黑暗的天空中来自武汉经济开发区一栋大楼屋顶的激光雷达。它将完成。 8分钟后,生成完整的大气图。此前,空气质量监测需要环保人员携带监测仪,一一监测。效率低、盲点多、耗时长、准确性难以保证。脉冲激光现在可以在单次扫描中覆盖半径达 6 公里的范围,并且可以对空气进行持续的“CT”扫描,包括形成空气污染源的所有物质。道路灰尘、餐厅废气、粉煤灰等,它们都逃不过这道射线的“明亮的眼睛”。 “十四五”期间,武汉的生态保护方式基本实现了从“人力防御”到“科技防御”的跨越。天上有遥感卫星、小站、无人机等组成的“空-空-地”一体化大气环境感知网络,大数据、联邦识别通过热图像、无人机和其他技术进行信息化。水下设有24小时水质自动监测站。 在武汉城市管理中心,人工智能研判、低空飞行的无人机和物联网检测设备形成了看不见的“感知网络”。 “一网统管”平台接入全市10大事件源、1500余项物理指标,连接全市14个部门指挥系统,实现“一窗看全、一网管全城”。目前,武汉约700条桥、100余条隧道安装了15000个高精度传感器和3200个智能视频通道。毫米级位移、异常振动都逃不过武汉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平台的“眼睛”。数据融合实现了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响应”的转变预防和控制。” 12345热线利用大数据构建覆盖4万个政务知识点的动态知识库,平均每月更新2000余条,让热线“受理更快捷、分配更精准、处理更有效”。 “智慧大脑”:“灵星AI助手”平台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对海量需求进行聚类分析,生成热点治理指标图,预测全国和区域当前问题,实现600类需求的快速识别和精准转发。智能调度准确率达到92.7%,系统成功将城市管理从“被动受理投诉”转变为“主动预审服务”、“投诉预处理”。 “高科技努力”也将用于创建“有韧性”的城市。青山区7.5公里河滩变身“海绵滩”隐藏在地下的三层“过滤器”。雨水通过透水路面收集,杂质通过生态草溪沉积。处理后的雨水不仅可以灌溉植被,还可以返回长江。截至目前,武汉已完成78个区域274.11平方公里海绵城市建设,竣工率超过50%。 “十四五”期间,武汉通过升级高科技装备、配套大数据平台,使城市治理更加智慧、更加精准、更加有效。 城市发展的重点是“把蛋糕做大”,而城市治理的重点是“把蛋糕分好”。 “十四五”期间,武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让发展“红利”更多惠及人民群众的服务理念。从“体验治理”到“数据治理”,夯实了“g”的基础从“被动处置”到“主动行动”,从“单一管理”到“多元治理”,打通“精准服务”渠道,构建“精准服务”生态圈,为探索特大城市管理现代化新途径交出一份优秀的“武汉答卷”。展望“十五五”,武汉在大城市现代化管理和管理上必将再上新台阶。 成为城市建设的支点。 ,当好领导者,走在前列,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